31.1.12

低碳總體規劃10 基準 – 低碳建築的設計參考(補充)

本文以Prof. Phil Jones, Simon, and Koyang Lin等人領導組成之WSA永續環境研究小組共同著作之<低碳總體規劃>一書為藍本,並由Koyang Lin重寫成繁體中文摘要版,版權屬WSA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 Koyang Lin共同擁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低碳建築已經有相當多的標準可以供參考,在此僅就相對重要之部分提點,共分為:基地、型態與量體、周圍結構、環境應對4項討論。

<基地>
必須審慎考慮建築密度、朝向(考慮風與光的因素)、噪音與汙染、水與綠的系統。

建築群在基地上的配置密度、方式、角度影響甚鉅,高層高密度留下大片的綠地也帶來疏離感,如台北信義計畫區;低層高密度保留良好的天際線卻產生更多的公共設施及交通代價;中層中密度或許能兼具雙方優點也可能帶來更大的副作用。其次,建築的排列方式會影響房屋的采光性、都市風道的暢通與否。在設計初期,這些都必須優先被考慮。

噪音和汙染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對於敏感地帶(高鐵、學校、工廠週遭等等)的負面影響更要仔細評估。

水綠系統是都市微氣候的關鍵,並且能提供活動人口舒緩的空間與社交場所,斯德哥爾摩的楔型化水綠系統就與城市充分融合在一起。

<型態與量體>
建築的形狀與量體跟熱含量息息相關。形狀越曲折,熱損失也會越大。另外熱含量高所產生的滯熱現象能提供冬暖夏涼的室內環境。

<周圍結構>
周圍結構的組成主要就是要控制熱損失與熱得的情形與建築密閉性。密閉性高的房子所需要的能源就會較低,不管是制冷還是制暖。不管是屋頂、外牆、窗及地板都應該有較低的U-value

另外,周圍結構必須有效控制熱損失與熱得以減少機械依賴性。良好的立面設計可以提供足夠的遮陽與自然採光,對於熱帶建築就能夠減少冷氣與照明需求。

<環境應對>
建築物的內部設計亦相當重要,空間上妥當的安排能夠有促進通風與節省照明、冷暖器設備需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