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2

低碳總體規劃9 基準 – 隱含能耗

本文以Prof. Phil Jones, Simon, and Koyang Lin等人領導組成之WSA永續環境研究小組共同著作之<低碳總體規劃>一書為藍本,並由Koyang Lin重寫成繁體中文摘要版,版權屬WSA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 Koyang Lin共同擁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隱含能耗是建造低碳城市背後看不見的間接代價,因此其所使用材料製造排放出來的碳亦應納入計算,這是低碳城市規劃常常被忽略的一環。減少隱含能耗的方式大體上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使用當地材料以降低運輸能耗
少用高度加工的材料
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具有高回收性的材料如金屬
建造系統化以使用更少的材料
標準化作業
減少包裝
使用預製的建造方法

另外,依照尺度上的差異,可以再分為四個部份討論,包含材料、組成、建築與開發區。

<材料>
材料的選擇可以參考下表:


常用的建材隱含能耗比較如下:

<組成>
組成包含建築材料從原產地運輸到基地的消耗和不同組成方式的隱含能耗。舉混凝土為例,儘管混凝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小,但因其在建築中的廣泛應用,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5%左右,降低混凝土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可以是通過使用不同類的混凝土或改善其組成方式,譬如預鑄。

<建築>
對於一個低碳或零碳建築,不管是建造過程或是運行過程中的耗能都不能忽略不計,這是以建築生命週期為計算的方式。
隱含能耗隨著建築類型(工業、商業或住宅)、建造類型、建造方法及所用材料(鋼和混凝土框架結構)的不同而變化。與商業和公共建築相比較,住宅建築由於設計不同,每單位需要更多的材料,因此單位的隱含能耗也就更多。此外,所有材料單位體積的隱含能耗也不一樣,相對較大的材料如鋼、混凝土、磚和鋁。所有的案例中,這些材料的再利用和回收,可顯著減少隱含能耗。

<開發區>
隱含能耗還包括建築周邊、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在內的整個開發過程,雖然目前還沒有太多這方面的參考資料,但是這會是低碳城市規劃未來的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