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2

低碳總體規劃13 基準 – 基礎設施

本文以Prof. Phil Jones, Simon, and Koyang Lin等人領導組成之WSA永續環境研究小組共同著作之<低碳總體規劃>一書為藍本,並由Koyang Lin重寫成繁體中文摘要版,版權屬WSA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 Koyang Lin共同擁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水資源>
提供可以直接引用的潔淨水
污水和雨水的安全運輸系統
有衛生和環保意識的廢水處理
有效率的配水方法(供水和排水)
分類用途的水供應
規劃基地內永續利用水資源的方法,如雨水收集、潔淨水、中水和污水的分離、鼓勵居民水資源再利用等

<汙物>
處理和使用汙物副產品可獲得額外的能源,如下水道污泥可以在焚化廠回收能源,亦或簡單的作為某些工藝流程的替代燃料,如水泥的生產。

<廢棄物>
“城市人均垃圾生產指標”是低碳城市相當重要的指標之一。有效的減低垃圾量、完善處理有毒垃圾等都是重點措施。

<能源供應>
為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各種“低碳”技術應運而生,使得能源分配系統的效率得到提高,以下將介紹其中的一些方法:

熱電聯系統(CHP):熱電聯系統(CHP)得益於廢熱回收,將機器運作產生的餘熱轉換成電力。來源相當廣泛,包括天然氣,垃圾、下水道氣體、燃料油和汽油、煤炭、生質能源、沼氣、固體廢物、廢氣和廢熱。

區域供暖和供冷:區域供暖和供冷系統是以整個基地整體為設計考量,建構統一的地下幹管,一起傳送冷水、熱水或蒸汽。

大規模儲電系統:大規模儲電系統能搭配區域供暖和供冷運作,達到極大的能源節約。目前常見的方式有地熱能存儲、壓縮空氣儲能、抽水存儲水電、利用大面積的水域或土壤儲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