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10

連走路都不會

留學的挑戰和驚奇其實遠比對微小事務觀察的震撼來的小
怎麼說呢
當我們習慣於一種文化或社會的時候
因為起初的懵懂無知
對於事物接受的自然
即便在後來學習的過程裡
被要求要對事物的起源及成因做探討
仍然很難對稀鬆平常的事思考

歐洲與美國對於交通的概念就大相逕庭
歐洲人偏愛有機城市的概念
重視交通對人的可親性
所以讓道路自己發展
而美國喜歡機械性的城市
重視車流的速度與方便性
所以規劃以道路服務品質為先
這是一場小尺度對上大尺度的對決
台灣接受的是美國的系統
道路筆直而寬
可惜的是我們的前輩忽略了台灣沒有美國大

拉回主題
當初一到歐洲
從機場出來要過馬路
第一個反應當然是找紅綠燈
抬頭沒有
往兩邊才發現是直的
觀察了一下
黃燈居然是在紅燈後
順序完全是與台灣的系統相反
當時就在思考
臺灣的黃燈告訴駕駛人該停了
歐洲的黃燈告訴駕駛人準備出發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相關的研究
但是總覺得兩者其實都不太有意義

腦袋裡正轉著這個問題時
走步往前跨了一步
習慣性的向左看
壞了
身後傳來煞車聲
立刻彈了回來

爾後跟上來的優雅白人用微笑向我展示了過馬路的標準過程
先按鈕靜待
先看右邊再看左邊
並用心的叮嚀我
要是我犯錯
撞死人可是不賠的

另外
歐洲的街道總是特別窄
窄到讓人很容易跨越
甚至在某些地方
人行道還會突出
讓道路的寬度再縮減
台灣不准人穿越馬路
在歐洲人人都要會

其實學問不只這樣
還有像車道轉彎的弧度故意大於九十度
不一樣的鋪面減緩車速
分隔島的人行暫留區等等
在在透露生活哲學的不同

原來
我連走路都不會
原來
左駕與右駕的道路哲學不只有方向的不同還包括其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