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過去才能洞悉未來
現在的學生大多只知道追逐流行
不喜歡古板傳統的東西
這種觀念大大要不得
如果不了解歷史
就只能潮的很有型
卻沒辦法潮的很有道理
舉個例來說吧
很多學生建築學了五年
居然不懂建築兩個字到底是什麼
甚至還誤用
在此就要釋疑一番
建築可拆為三部份解說
第一為"建"字
第二為"筑"
第三為"築"及其合意
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裡
"建"都被歸在廴部
是會意類的字
以動詞來解釋
有建立、創設等等的諸多意思
建築方面就是建造、修繕的意思
如張衡"東京賦"說的
"建叢台於後"
"筑"則歸於竹部
是形聲字
動詞的意思就是用夾板夾住泥土
用木桿夯實
如韓非子"說難"裡提及的
"不筑,必將有盜"
"築"在說文解字裡則被歸在木部
意思是拾取
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但是筑與築現已通用
而"建築"併用
可能是在清朝陳康祺的文章中才出現
用於"建築城堡"一詞
另外因為現在主流的建築學其實是源於西方
英文的 Architecture 也要有所了解
此字源於 Architect
英文的建築師 Architect 是 archi- + tect 的組合
當然拉丁文中的寫法不是這樣
是 arkhi- + tekton
意思是主要的建造者或是主要的工匠
這與中國建築師源於 "將作" 一詞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經看到一家室內設計公司
名為"竹工凡木"
一直參透不了什麼意義
最後上了他們的網站
赫然發現居然是源於"築"字
這樣的錯誤居然被大剌剌的應用在名稱上
實在很不妥
第一個錯誤就是"築"字不是象形字之一
它是形聲字
第二如果是追求新解
其中拆解開來也不會有"凡"字
如果能稍微研究歷史
這樣的錯誤就不會發生
最後
在英國巴斯大學建築系館的牆上
除了專業正常的授課
教授還會鼓勵學生思考建築字詞的這個問題
不管是嚴肅還是戲謔
所有的人都有開放的胸襟來討論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