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12

台中市低碳城市口號的虛與實

在經濟引領的全球競爭扁平化時代
不管是事務的外包
或是知識與資訊的分享
都讓分工跨越國際
而實質的城市競爭也正面臨相同的問題
人在台北會希望與巴黎或東京同步
時尚與流行更不能慢
環境也要能迎頭趕上

為了保有城市吸引力
領導者的花招是五花八門
一級的首都城市裡
複合型的策略最為常見
以經濟為主有倫敦、巴黎等
以文化為主有首爾、柏林等
以生態為主有漢堡、哥本哈根、都柏林、卡地夫等
二級的城市不甘於因為時間導致的落後
多數都以建設永續城市為未來發展主軸
阿布達比的MASDAR勇敢向零碳城市挑戰
中國的天津、重慶等等也都規劃永續城市區
巴西的庫里的巴更是綠色運輸的實踐者

台灣當然也不願落後
胡志強領導的台中市就提出低碳城市的發展願景
這樣的願景目標是正確的
若能徹底被實現
台中市將是下個時代的新星
可是行動方案必須立基於現實
很可惜的
目前台中市的發展模式是完全背道而馳
以下提出最重要的幾點建議

台中市在合併之後
資源瞬間爆增
應該利用這樣的機會
對於城市整體重新檢討
城市的結構應該朝向多點核心的方式發展
(而不是將城市熱點連結成一大塊)
各節點之間應該建構相當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
以網絡取代連線
(而不是建設沒效率的十字型捷運系統)
還地於自然
讓整個大台中與自然交雜在一起
生活的系統必須與綠結合外
水的藍帶系統也相當重要
用緩坡設計取代堤防
(而不是在堤防上加裝步道、人行橋就算)
並整治河川成親水空間
改善下水道系統
並逐步建構可喝的自來水系統
另外文化黃帶也相當重要
舊市中心可做為黃帶的中心點
依照交通系統做輻射性的連結規劃
再來是交通灰帶
全面性道路重新檢討設計
原則為大幅縮減車道寬度、增設卸貨區、公有停車場、巴士及腳踏車等專用道
將交通的層級反轉
以人為優先

目前台中市無限制的擴大都市範圍
到處重劃
並計畫開發最後一片大空地水湳國際機場
最糟糕的是居然計畫在這片美好的土地上樹立台灣塔
不管是垂直或水平向度上將完全摧毀台中市的生活環境
這些錯誤的政策旨在豎立巍峨的大台中形象
對於實質的城市內涵是一點幫助都沒有
市民渴望優質的生活環境將更加遙遠
消耗的巨大社會成本將需要更長的時間與代價來彌補
大部分的市民都同意真正被執行的策略完全與低碳城市的立意與發展方向相反
口號終究是口號

市民歡天喜地的慶賀胡市長低碳的遠見
卻又痛心疾首的看到胡市長胡作非為
這是何等的可悲
未來驚覺夢醒
夢靨恐早已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