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Prof. Phil Jones, Simon, and Koyang Lin等人領導組成之WSA永續環境研究小組共同著作之<低碳總體規劃>一書為藍本,並由Koyang Lin重寫成繁體中文摘要版,版權屬WSA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 及Koyang Lin共同擁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低碳城市規劃的首要步驟即為對基地做分析,側重於與基地相關的特定情況,主要分為三個方面:自然條件、物理條件和社會條件。另外這三方面條件在基地內會有整合與互動的機會也應該列入考慮範圍。
<自然特性>
氣候:季節溫度、太陽輻射、風速和風向、相對濕度和降水。
地質景觀:地質,地貌和水文。
生物多樣性:既有動植物環境和新系統。
生態:植被和生物的晝夜迴圈、原住物種的避難所和棲息地、自然能源的來源、當地廢棄物的沉積池、棲息地植物的分佈、數量及景觀生態的各項基礎。
視覺及景觀特質:土地覆被的特殊物理屬性及其他景觀與視覺相互間的關係。
<物理特性>
基礎設施:運輸系統、電力線路和其他地下設施。
藍綠帶系統:綠和水資源。
防洪措施:利用基地內的自然特徵,與藍綠帶相結合。
<社會特性>
歷史紋理:考古、歷史遺址及周邊景觀間的互動與聯繫。
社會人文: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人類賦予空間的意義、環境如何影響人類行為及人類行為如何改變景觀。
社區參與:利益相關團體的服務和勞動力。
<整合和互動>
美化市容
交通鏈結
廢棄物能源開發
基地水系統管理
兼顧集中性與分散性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的社區維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