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Prof. Phil Jones, Simon, and Koyang Lin等人領導組成之WSA永續環境研究小組共同著作之<低碳總體規劃>一書為藍本,並由Koyang Lin重寫成繁體中文摘要版,版權屬WSA (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 及Koyang Lin共同擁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謝謝合作!
永續的重要性已經沒有必要再強調與確認了,當今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適切的方法來成功轉化都市。低碳城市是建築師與都市規劃師能夠著力的點,為使議題被更清楚的討論,在本篇之後的內容會盡力避免涉及到社會與經濟的問題。雖然意欲如此,但是讀者還是不難發現無法完全切割的情形。在真正深入討論到低碳城市的內容前,本節要先整理重要的關鍵議題。
<能源的需求VS供給>
低碳城市的規劃降低能源的需求要優先於提供高效率和有效的能源供給。
<基礎設施的集中型VS分散型>
基礎設施應該與建築充分融合,不論是使用集中配置或是分散配置都應該如此,任何供給與儲能的問題都應該被考慮。
<交通的可達性VS流動性>
傳統上在交通規劃方面非常重視流動性,但是在低碳城市設計裡,設施的可達性應該被優先考慮,再搭配上流動性建設成一個低碳的、減少交通擁堵的解決方案。另外,交通層級必須透過設計與規劃反轉,步行、自行車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要優於私家車。
<建築的運行能耗VS隱含能耗>
建築物使用時與建造時所需的能源需要被綜合考慮,取其總和最小值來做設計。
<城市的高密度VS低密度發展>
基於建築和景觀的適當平衡採用最佳的密度開發以減少能耗(包括建設和運輸等),比如過低的開發會造成公共建設的浪費。另外建築與綠地的結合應該以減少熱島效應、減少污染、留設足夠的城市風道為佳。
<舊社區再利用VS新社區開發>
已建成社區或建築應該考慮被重複使用,再來才是考慮適當的新社區開發。另外在可能的情況下,應多使用當地勞動力和供應鏈。
<生命週期VS建設成本>
根據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計算生命週期與建設成本。舉例來說,如果在社區開發案中,能在一開始投資較高的成本以換取更低的基礎或交通建設,或許是值得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