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情感及經濟因素因素
香港建築師張智強運用活動的隔間及折疊傢俱
將不到10坪大的公寓利用到最大極限
簡單來分析
這個小公寓可以切分為三等分
前段是無法移動的衛浴及玄關部分
中段則是餐桌、客床、書房、浴缸、工作室、起居室等空間的綜合體
是屬於動態活動的部分
後段就是靜態部分客廳、臥室、影音室再加上簡易廚房
廚房被我們歸類於靜態
主要原因是觀察了居住者的行為之後
發現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那麼這些空間到底是怎麼一起被塞進去的呢
我們倒過來看
窗戶是黃色的
原因是意圖模擬大陽光
並盡量將窗戶最大化又同時兼顧隱私
進來一點就是廚房與主臥
廚房是由兩面牆組成
一面固定一面可移動
用時拉開
不用時就合併
固定的牆那一面配有冰箱
在可移動牆的背面則有壁掛電視
在廚房被壓縮之後
即有足夠的空間將摺疊的雙人床放下
另外在窗簾盒進來一點的地方
有電控大螢幕
人如果躺在中段的吊床上就能舒服的觀賞
這就是後段
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收納
在中段的部分總共有四層的櫃子
包含書櫃、儲藏櫃等等
因應不同的需求拉開
中間就會產生不一樣的使用行為
全部靠攏在加上拉上兩邊的帷幕就可以成為封閉的用餐空間
猜想這些東西的安排應該是依照建築師的使用頻率或習慣
像是最內層就藏著浴缸
外層就是他個人的收藏
多半都是CD
(從環繞音響配備等等看得出來是非常重視視聽享受的人)
另外一些無法移動的大型機電設備
如烘衣機、洗衣機就是一併與浴缸安置在同一面牆
比較特別的是
客床是摺疊收在浴缸上(很擔心其濕度及舒適度的問題)
前段的一邊即為衛浴設備
對面就是玄關、衣櫃、空調等等設施
整體的住宅風格
兼顧到空間狹小的原因
包括利用鏡面天花
金屬性的傢俱材質
再配合上玻璃的衛浴、窗戶
盡可能將視野延伸
終成就了這樣一個精彩的設計
這個設計考慮到經濟問題並將空間運用到極致
雖然不見得適用台灣
但是我們的工作團隊相信這或許至少能拯救台北市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問題
其中很多手法也將如入我們未來的設計裡
如果您有相同的理念或是空間上的困擾
歡迎與我們一起合作
(Photo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